林州市横水供销社地处林州东大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镇共有50个行政村,8.3万口人,耕地7.5万亩,有着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和优势。该社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领办了“林州市一亩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技术、加工、储藏、销售等一体化服务,使专业合作社由小到大、由品种单一到综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打破单一生产格局,走综合发展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横水镇乔家屯村农民呼秀林利用自家承包的土地,办起了生猪养殖场,饲养母猪60头,年出售生猪1000余头,经济效益可观。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问题出现了,猪粪问题无法解决,特别是一到夏天,臭气熏天,造成环境污染。虽投资7万元建起了一个化粪池,但环境污染问题仍达不到根本性解决。供销社在达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深入现场,与呼秀林一同寻找生猪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解决办法。当他们看到养殖场下面就是一大片荒芜的土地,顿时茅塞顿开。因当地农民大多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无人耕种,何不把这些撂荒的土地承包下来,种植用材林和农作场,将猪粪有效地利用起来,环境污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一条好思路,一个好建议,成就了一个大产业。于是在村委会的协助下,把这107亩土地流转承包下来,为该养殖场找到了综合利用,拓展经营的新路子,开辟了综合发展的好前景。
二、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结成利益共同体。
专业合作社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要长足发展,持续发展,必须发动群众,集资入股,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融合体。2017年,在供销社的帮助下,“一亩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实行股份制模式运作,以养殖场为投资主体,吸收4名社员入股成为股东。为使专业合作社规模运行,供销社主任吕志勇投资入股,积极参与进来,支持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和经营活动,年终按股分红,使专业合作社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种植养殖相结合,拉长经营产业链。
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在流转的100多亩土地上进行切块种植,分头管理。一是种植金丝楸树30亩,现已种植3万余棵,既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吸收浮尘,净化空气。二是种植日本“红瑶”新品种红薯100余亩,每亩产量达20000余公斤。由于这些红薯表皮光滑,无筋不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每斤红薯可卖到10元,用“红窑”红薯加工的粉条,市场价卖到18元一斤,到春季粉条销售旺季,一度出现供不应求。三是在秋后刨红薯之后,又种植蔬菜30亩,由于这些农作场全部使用猪粪做底肥和追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使群众吃上了纯天然的绿色产品,很受群众欢迎。
四、引进农业机械,开展科学种植。
实现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在红薯种植和浇灌时采用滴带、滴灌新技术,在加压罐中加上微肥,通过滴带注入土壤中,这种办法既省水,又使土壤不板结,通气性能好,适应农作物生长。土地耕种,使用上了深翻旋转犁;红薯地打埂,用上了打埂机;控制薯秧旺长用上了控旺机;刨红薯时用上了割秧刨红薯一体作业机;红薯入窖储存,下窖用上了吊装机等,每当看到他们工作时的情景,仿佛一个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们惊叹不已。
五、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引领一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一亩地种养殖专业社在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致富不忘乡邻,吸收村里低收入人员到专业合作社打工,为他们找到就业的门路。村名刘合英,丈夫前几年去世,闺女出嫁,一人在家孤苦伶仃,专业合作社就让其到厂内打工,每天有50元的收入,顾住了本人生活还有结余。村名呼新法,本人有病,家中还有一个智障儿子,生活负担很重。专业合作社就让其到厂内打工,解决其家庭生活问题。现在,专业合作社已安排10余名低收入群众到厂内打工,他们不进城、不离乡,就能找到就业门路,有了经济收入,重新燃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郭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