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杜绝资金‘睡大觉’,有利于充分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聚力增效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兴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河南“家底儿”越来越厚实。老百姓最关心的财政问题,莫过于纳税人的钱有没有“用在刀刃上”,管得好不好。
我省财政近日晒出亮眼“成绩单”:国务院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我省财政管理工作特色显著、亮点突出,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河南财政“账本”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获财政部奖励资金1.1亿元。
钱要及时“花出去”
“项目支出是财政支出的大头,是财政支出进度的关键,也往往是争议的焦点。项目资金能否及时‘花出去’,决定了财政运行效率的高低。”5月14日,省财政厅副厅长赵庆业说。
为加快项目支出进度,对项目支出资金较大的省直部门,由厅领导主动带队上门沟通协调,并定期通报,会同各部门尽快将各项资金用途细化到具体项目。与此同时,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监督,对于支出进度偏慢、存量资金数额较大的部门或市县,在安排下年预算和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时,予以相应核减。通过构建加快财政运行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财政资金能够及时“花出去”。
项目资金确定,还要确保资金支付工作高效运转。我省全面梳理省级财政业务全流程,提出137个优化措施。在此基础上,全省减少资金支付审批、审核事项,优化集中支付流程,升级改造资金支付和政府采购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能,提升了资金支付效率。同时,对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财政扶贫等重点项目和资金,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对扶贫资金实施在线监控。
确保“花好”每笔钱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杜绝资金‘睡大觉’,有利于充分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聚力增效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胡兴旺说。
为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省财政厅将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对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和市县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安排规模。2017年年末省财政共收回财政存量资金21.8亿元,并将收回沉淀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省财政近年逐步提高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积极调整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清理取消省对市县琐碎零散、“撒胡椒面”的项目,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发挥市县财政贴近基层优势,增强其统筹能力;建立省级专项资金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
“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统筹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省财政厅预算局局长马剑平说。
接受监督“晒账本”
“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预算公开机制,大力推进预算公开,着力打造阳光财政、透明财政。”省财政厅预算局副局长吕丽江说。
为让公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从2011年起,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省级预算统一公开专栏;自2017年起,各地在政府或财政部门门户网站设立专栏,集中公开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目前,除涉密部门外,省级部门全部公开了部门预算,公开范围由2015年的95家单位增加至2017年的108家单位,公开内容更加丰富。
在及时公开省级预算的同时,我省从2017年起建立市县预算公开定期统计制度,按月向市县党委政府通报预算公开情况;省财政每年还组织开展预算公开专项检查,对市县预算公开度进行排名,对公开不符合要求的市县,提请当地党委政府从严追究相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随着一系列措施出台,预算公开在全省已成共识,政府“钱袋子”越来越透明。(记者 樊霞)
连线专家
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财政职能作用的期望升高,如何加强财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的通报表彰,正是对我省财政创新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绩效做法、经验和成效的充分肯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在此背景下,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针对个别地方、单位仍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公开透明度不够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理念,强基础、建机制、严监管,提高财政治理能力,发挥财政基础性和支撑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