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协调下,我们引进中科院半导体所专利成果,投资3亿元建成国内第一条PLC光分路器芯片生产线,彻底打破了该类芯片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9月14日,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海泉告诉记者,该公司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分路器芯片供应商,市场占有率50%以上。
“随后,我们所与仕佳光子合作,瞄准光电子芯片领域我国卡脖子难点开展攻关,已完成新型激光器芯片设计和产品化。”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安俊明介绍,双方搭建了国际先进的无源、有源芯片器件研发平台,为下一步实现高速激光器芯片、高频封装、光通信模块等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堪称典范的院企合作中,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发挥了关键的桥梁纽带作用。“作为中科院在豫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一手推动中科院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一手促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该中心负责人吴四发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心促进项目、人员、机构、资金“高效联动”,强力推进省院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之路。
作为科技部评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近年来,该中心在推进“双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加快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该中心协调中科院院所联合河南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了7个专业分中心和36个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协调中科院院所与地方政府共建4家分支机构,填补了中科院在豫无研究机构的空白;与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3个区域分中心;初步形成了以转移转化中心为龙头,以各分中心、研发平台为节点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强化项目支撑,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前,该中心已促进中科院59家研究所480项科技成果在河南落地实施。如大力支持禹州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多家院所合作,承担屠呦呦主持的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已建成年产60吨的青蒿素生产线。2017年中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通过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新增销售收入排名中,河南位列全国第三。
——集聚科技资源,开创省院协同创新新格局。该中心组织协调中科院印遇龙、张锁江等15名院士、587名研究员来到河南开展科技服务,初步形成了省院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如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河南佰衡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农特产品热泵干燥装备,可提高农产品干燥优级品率20%,使农产品价值提高10%—30%,项目投产以来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记者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