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4日,“2018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暨“新时代地方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0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地方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发起,通过广泛吸纳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就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充分对话和讨论,进而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论坛阶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杨雪冬、中国科学院蔡华俭教授等嘉宾分别就空间转变与社会变革、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与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中的“社会权”、社区治理中党群连接再造、社会建设的空间动力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回应了当下地方社会治理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激发了与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
在分论坛一“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曹志刚副教授表示,社区空间尤其是社区公共空间有关的社区矛盾、社区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域,他通过集体消费的视野探讨空间正义在社区的不同特征表现、机制成因及破解策略,对社区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作出理论解释和对策回应。
在分论坛二“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中,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应小丽教授关注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生产及其整合效应,认为新乡贤的生产建基在乡土社会的内在需要,但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建构性,是政府自觉、文化自觉与个体自觉共同推动的产物,并指出新乡贤正在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力量,在实践价值和秩序生产层面推动了乡土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文化的创造性整合。
在分论坛三“政府行为与社会治理”中,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孙发锋教授提出,社会组织营利化的主要根源包含指导思想偏差、社会监督不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审计监督弱化,未来“去营利化”应该以章程为重点,从完善自律机制、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及失信惩戒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郑州大学的樊红敏教授主要关注县域社会治理效能问题,她通过对县域社会治理水平测量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发现干部能力、党组织能力与县域社会治理水平相关性最显著;法治水平、社会信任和民众认同与县域社会治理水平相关性较显著。 (记者史晓琪通讯员杨明)